东兴边贸繁荣的秘密都在这里了
中国邮政报采访组 叶雨晨 莫树森 孙琳 张平 孙伟光 梁健 汪林莉 2025-11-17 

从侨批馆泛黄的信笺

到边贸市场即时的打单声

从独弦琴悠扬的传承之音

到坚果工厂的机器轰鸣

邮政服务已深深融入边境百姓生活

“再走边疆邮路”广西采访组抵达

防城港市东兴市

探寻边贸繁荣背后的秘密

 

  让历史“活”起来

东兴侨批馆

  雨水淅沥,东兴的青石板路泛着光。采访组穿过雨幕,走进东兴侨批馆。馆内陈列着泛黄的侨批和旧时的汇兑凭证,每一件都是岁月的见证。

林惠江(右一)向采访组讲述“东兴汇路”由来

  侨批,专指海外华侨寄回国内的家信和汇款合一的家书,承载着一代代侨胞对故土与亲人的深情。“华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家,这就是中国人!”东兴侨批汇路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林惠江动情地说。

邮政工作人员展示《东兴侨批馆》定制邮册

  如今,这座侨批馆已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驿站。东兴市邮政分公司以馆藏的侨批和汇兑凭证为素材,设计推出个性化明信片和定制邮册。“这些文创产品一推出就非常受欢迎。”邮政工作人员许显华介绍,“这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侨批文化,还给我们的传统邮务业务注入了新活力。”

 

  边贸企业最可靠的伙伴

  冒着雨,穿过湿漉漉的小巷,热闹的万众国际批发市场出现在眼前。沿街商铺里,邮政的绿色身影随处可见——有的商户正在电子面单打印机前熟练操作,有的则在和投递员确认当天的发货安排。在邱女士的店铺,她一边整理货品一边笑着说:“和邮政合作16年啦,从手写单子到机器打单,越来越方便。他们有时看我忙,还主动帮忙打包……十几年没换过,就因为放心。”

邮政揽投员正在万众国际批发市场内揽收

邱女士(右)在店铺前讲述十多年来邮政服务的变化

  这份扎根日常的信任,在广西金姑坚果产业有限公司得到了更深的印证。车间里,邮政驻场工作人员和工人们正在将打包好的坚果装上邮政货车。“从销售平台、物流配送到资金支持,邮政提供‘一条龙’服务。”该公司总经理莫开昱对邮政服务赞誉有加。

邮政驻点服务人员将打包好的坚果装上邮车

邮政驻点服务人员在坚果生产车间协助贴标、打包、发运

  东兴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梁和赋介绍说:“东兴约十万居民,大多从事边贸。我们正是针对这一特性,深入服务边贸客户,提供金融、寄递、品牌宣传等综合性服务,不断提升邮政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信誉和形象。”

 

  边疆民族的“知心人”

  离开喧嚣的口岸,采访组驱车来到15公里外的江平镇,这里是京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。京族同胞在这里热情地展示了独特的独弦琴艺术。哈亭亭长苏春发由衷地说:“邮政帮助我们很多!每年的‘哈节’,他们都帮我们宣传。我们打捞的海产品有时卖不出去,邮政帮忙销售、寄递,把产品送出去,把钱收回来,让我们很放心。”

京族同胞身着民族服饰以歌舞欢迎游客

京族村寨中,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接过投递员送来的包裹

  “这里的渔民常年在海上,以前就是靠邮政送来的报纸来获取信息。”看到苏春发接过投递员手中的《防城港日报》时,梁和赋也回忆起一段温暖往事,“十年前,报社来采访,正好拍到投递员送报来时,苏春发老师与徒弟练习琴艺的画面。那张照片里,两人的笑脸格外灿烂、亲切。”十年光阴荏苒,投递员日复一日穿梭于村寨间,时常为老人们搭把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早已成为乡亲们信赖的贴心人。

上图:十年前,苏春发(左)指导投递员学习独弦琴,两人的笑容格外灿烂

下图:十年后,苏春发在独弦琴旁向采访组讲述邮政与京族乡亲的故事

  雨歇云散,北仑河上泛起金色的波光,哈亭里的独弦琴声悠远绵长。“再走边疆邮路”广西之行即将结束,但邮政的故事仍在继续。这条绿色的边疆邮路,书写过侨批里的家国大义,陪伴过边贸小铺的岁月日常,助推过产业发展的时代浪潮,也守护过京族文化的独特色彩。

航拍万尾金滩,森林与城市在山海间铺展

  

椰林伴海,邮车穿行于万尾金滩的滨海道

 

在这座十万居民

安居乐业的边城里

邮政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

更是美好生活的共建者

邮车驶过国门

驶过村寨

驶向更加广阔的明天